卡罗尔·希尔兹是活跃于北美文坛,并享有世界声誉的加拿大女作家、女学者。自1990年以来,她一共写了7部长篇小说。最近,她的荣获普利策奖的小说《斯通家史札记》以及荣获奥林奇奖的小说《拉里的家宴》,已经由上海译文出版社翻译出版,读者由此就能了解希尔兹的一些叙事手法和创作特色。
希尔兹曾经感叹过,如今绝大多数的小说人物都写得不够活。在《拉里的家宴》这本书里,她塑造了一个心地善良,拙于表达的普通人形象,一开始主人公拉里似有点死板,随着叙述的深入,这个形象逐渐“活了”起来,读者会对他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,通过有节制的叙述,作者营造出一派清新含蓄的效果。
开卷第一章,作者写变故带来的美妙感受。二十六岁的拉里,独自走在温尼伯大街上的时候,他的世界已经产生了微妙的变化。他错拿了别人的大衣,把手伸进口袋时,发觉“里面犹如一个滑溜溜的空谷……指尖像是在一个美丽的衬里的小海里滑行。”这怎么发生的?因为拉里听从未婚妻的劝告,戒酒改喝咖啡的缘故。他将咖啡杯送回柜台,随后,顺手抄起椅子上别人的大衣穿在身上。这之前,他还拿起震荡器轻轻扣打杯侧,看到空中冒出一股柔和的桂皮雾气,“简直能看到雾气悬浮在那里……然后均匀地沉入杯子里……就像夏天的尘暴用它美丽的,均匀分布的尘土覆盖了所有的岩石、所有的树叶、所有的牵牛花花瓣一样。”
这种新奇感受,拉里后来在度蜜月的时候又体会到了。他为汉普顿树篱迷宫的神秘所吸引,由此发现了生命的激情。这段偶然经历,决定了他以后的命运,他最终成了一个受人敬重的迷宫专家。
拉里意识到,迷宫与人生有种对应关系,了解迷宫的意义,也就是了解生活的意义。在他看来,迷宫“结构撩人的幽雅和迂回,像蜗牛、像草书,像地球表面的随意涂鸦,没有明确目的,只是为了弯弯曲曲的自我缠绕。”这正是他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。最后他打破了常规,设计出一款进去时下坡出来时上坡的麦科德迷宫,意在反映人类进入无意识的生命状态,然后再慢慢苏醒的过程。
此书的结构很现代,各章之间并不连贯,每个章节即成一篇独立故事。不同的章节彼此呼应、相互折射,从而形成了一种立体效果。叙述从一个层次悄悄转向另一个层次,时间间隔为一到两年。最末一章是全书的华彩段,作者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场餐桌上的对话,故意不交代谁在说话,让读者自己去猜。
值得注意的是,全书的装帧别具一格,每章开头处都配有一幅迷宫图,也许,作者是想借助这种方法,来揭示每一章的奥秘吧。